上一页|1|2|3|4|下一页
/4页

主题:【唐朝历史】韩愈在阳山

发表于2014-02-19

  韩愈,字退之,唐大历三年(768年)生于河阳(今河南孟州市),郡望河北昌黎,因此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贞元十九年(803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虽然是个八品小官,却负有“分察百寮,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之职责,因此韩愈对这个岗位是十分重视的。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任不到二个月,长安周围的好几个县发生了旱灾,春夏无雨,秋又早霜,田亩所收十不存一。然而,京兆府尹李实不止一次地对德宗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因而不顾一切地严征暴敛,“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韩愈向德宗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列举了夏秋以来京畿一带受灾的具体情况,并建议免除百姓当年的租税,待明年蚕丝上市和收麦子的时候再征。这篇状文递上去后,韩愈遭到李实等权臣谗害,被贬为阳山县令。这是他第一次遭到贬谪。临走时情景十分悲惨:“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公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僶俛不回顾,行行诣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


   唐代的阳山,是个既偏僻又贫穷的小县。“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正当韩愈极度苦闷之时,南海文士区册闻讯远道而来,向他请教。两人一起“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5]。韩愈还经常到附近的农舍,和农民一起饮酒喝茶,正如《远览》一诗所写:

 

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

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

 

韩愈在朝廷屡受打击,来到岭南之后,从当地百姓中感受一种从未有过的真情,也从当地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这一切,都表现于他的诗作,如《县斋读书》: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

 

实在是一幅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图景。


韩愈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工具,教人耕织、重视农田水利兴建、改良农作物品种,结束了阳山“刀耕火种”的生活形式。

阳山地区是石灰岩地貌,垦荒比较困难,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唐时阳山百姓,过的还是半狩猎半农耕生活,即所谓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极其落后,农作物收成低下。

韩愈在任期间,常深入到农田查看,亲身参与农民劳作。他的诗作《远览》:“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充分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爱民亲民的贤令襟怀。

为了发展农业富民,韩愈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带到阳山,教人耕织、重视农田水利兴建、改良农作物品种等,推广先进的间种、套种、一年两熟等农耕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治理阳山期间,韩愈建章立制,整顿秩序安民。一方面制定乡规民约,整治社会秩序,使阳山百姓懂得按制度规约出租赋、奉期约;关注民生,致力为百姓排忧解难,如整治连江河道,修筑县城街道,解决阳山百姓行船难、行路难、过渡难等问题。

韩愈在阳山的政绩,在历代文人造访阳山所作的“景韩”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户不闻诗书”到“入耳有弦歌”,从“猎食薄耕稼”、“日惟追獐麝”到“务本习渐移、农桑米无价”、“从禽废弋射”(清·万承风);加上有弦乐为欢,真可谓是“左迁来岭表,山城修百政……宣化期年间,膏泽万家庆”。(清·符翕)

自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中旬来到阳山任所,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初遇赦离任北归,韩愈在阳山约1年两个月。同时代人李翱云:“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新唐书·韩愈传》则记载韩愈在阳山“有爱在民”。

韩愈在阳山县呆了一年两个月,永贞元年(805年)调任江陵法曹参军。


发表于2014-02-19

好消息,在2014年2月22日凌晨2时22分之前回复本帖的,由神奇大侠2063

送出搜房银币888

发表于2014-02-19

好消息呀.大侠派钱了

发表于2014-02-19
大侠有钱人,还历史家
发表于2014-02-19

来学习了

发表于2014-02-19

我的怪怪,下午就在期待你的帖子,原来搞了历史帖啊。

发表于2014-02-19
大侠好像你说那个贴我也打卡了
发表于2014-02-19

支持一下

发表于2014-02-19

恭喜大侠拿回银子啦

发表于2014-02-19

再顶一下

上一页|1|2|3|4|下一页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