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采撷老房子里的老记忆

发表于2012-04-01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爱四处疯玩的野孩子。每天东家跑、西家串,从来不知道“迷路”为何物。在还可以挖掘到的记忆里,一栋栋老房子是儿时无上的“乐园”。邀上一二玩伴,在堆满杂物的阴暗楼道里搜索着一切有意思的东西,做着探险家的梦。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每一栋老房子里可能都发生着不止一段的故事。
  当我已经长大,可以拿起相机、重新找到那些老房子的时候,故事还是那段故事,但人已不是那时的人。老住户们都已经搬走,那当初还残留着建筑之初风格的老房子门,或者已经被拆除,或者已经换成了商户、被粉刷一新,变得与新屋没什么两样。

在这里,我原来想趁这次清明,回老家看看那曾经的老居,但可能无法回去了。
只能找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来回味一下。













发表于2012-04-01





读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在这处名为“紫竹林教堂”的建筑旁边,发生了很多故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词条上,都记录着这个地名。据说,这里曾供奉着法王和圣女贞德的圣象,由彩色玻璃拼成的半圆形拱窗透进的阳光,被分成七种颜色,照在大理石的台阶上,每到礼拜日,悠扬的管风琴奏就会出圣歌。我觉得,天堂是凡人们永远没法到达的,但曾经的这里,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它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太多的人性的纠葛。民族间的亲疏、家庭的分合、个人的生死一直残酷无情的剥离着它的光鲜。可能很难相信,这座“后文艺复兴风格”的小教堂已经在异国呆了一百年。
 如今的它,就静静的躺在嘈杂的闹市区里,昔日的浮华都只能去故纸堆中寻觅。
发表于2012-04-01
 他没有给城市留下什么,只是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热爱这个国家的人们应该忘记不了,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吉鸿昌。
 
 一个人的结局一定是死亡,只是死亡的方式和时间与他人略有不同。故而从古至今,有过多少人就会有多少死亡。那么,一个人的最大幸福,当是其最平凡的死亡被后人所记住。
 在我的印象中,这里成了一家医院,没有被野蛮的拆除,也没有被两眼尽是“孔方兄”的商人们拿来“待价而沽”。想来这可能是这些老房子里面归宿最好的吧,吉将军泉下有知,自己为抗日救国而死,自己的寓所为行医救人而存,也会含笑九泉觉得不枉此生了。
发表于2012-04-01




这栋曾经是全城最奢华的老房子,它有个豪气的名字,庆王府。
 清末大太监小德张的寓所就是这里,他用他的金钱,修建起这座华丽的府邸。
 一个太监的一生是悲哀的,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目睹他的王朝覆灭。从这个角度说,一栋房子、一个无生气的死物的价值极有可能高于一个活生生的人。人们来到这里,总是尽注意力于每一处美丽的廊柱、潇洒的屋檐,而对这栋房子的主人,却会嗤之以鼻的一笑而过。
 也许一个城市的记忆就浓缩在这一幢幢老房子里面吧。它们因城市走入现代而生,又因城市走入更加现代而死。文化这种东西最不靠谱,就像所谓的“城市文化”。经济倘不发达,倒还可以让这些古物们“苟延残喘”几年,倘若经济发达,地产商之类的角色闻风而动,老房子们十有八九难逃“土崩瓦解”的命运。
 钢筋水泥搭起来的制式高楼大厦永远不可能有老房子的韵味,这就像汉堡快餐永远不可能有妈妈亲手熬出煲汤的营养,流水线打造的机器人永远不可能像有个性的人生动可爱。
 我知道,在中国每天都有无数的城市在经历着脱胎换骨的洗礼,但是即使是虚妄的祈求,我也盼望着能有多一幢的老房子可以留下来。老房子的破败让我难过,因为我总是“形而上学”的认为,我们应该善待这些身为我们长辈的老房子们。这样,当有一天我们也渐趋老去,不至于会因为无处追寻年轻时的点滴而懊悔。

发表于2012-04-01
老房子珍贵
发表于2012-04-01
可恶的人啊
发表于2012-04-01
很有味道!
发表于2012-04-01
发表于2012-04-01
老家记忆··我的老家变化太大了·
发表于2012-04-01
想回家了·看得我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